中暑、中风
从7月15日开始,又进入三伏天,广州地区一直高挂红色高温预警信号,气温高达36℃。医院的急诊室收到不少因热而病的患者。
从7月15日开始,又进入三伏天,广州地区一直高挂红色高温预警信号,气温高达36℃。医院的急诊室收到不少因热而病的患者。
病例1:一名59岁的男子在公园附近突然昏迷,被路人紧急送到医院急诊科。当时病人昏迷、虚脱、大汗、大小便失禁,体温高达41℃,出现呼吸衰竭和循环衰竭。医护人员立即对患者进行降温、调整心功能和呼吸抢救,患者的病情相对稳定了下来。经诊断,该男子昏迷原因为热射病(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)。
病例2:69岁的老王有关节炎,他宁可受热,也不肯开空调。半夜热得出大汗,他醒来上厕所,竟昏倒在卫生间,幸亏老伴发现,把他送到医院急诊。检查发现其体温38℃,神志不清,喊他能答应,但不能回答问题,脸偏向一侧,一侧肢体僵硬,诊断为“缺血性脑中风”。经抢救后第二天醒来,表现左上下肢活动不灵活,出现偏瘫。
中暑、中风究竟有何不同
以上两例发病虽然都与高热天气有关,即发病的诱因相似,病状也有近似之处;但他们的病理根源、变化机理以及预防治疗有很大的区别。
中暑是人在高热环境中,人体产热与散热功能失调,大量热蓄积体内导致体温升高所致。正常人体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的控制下,产热和散热处于平衡,维持体温在37℃左右。当气温超过皮肤温度(一般为32℃~35℃),或环境中有热辐射源(如电炉、明火),或空气中湿度过高通风又不良时,机体内的热难于通过辐射、传导、蒸发,对流等方式散发,甚至还会从外周环境中吸收热,造成体内热量贮积从而引起中暑。所以,对中暑来说,外源高热环境是直接致病因素,不仅仅是诱因;发病进程是热量蓄积致使体温升高,首先摧毁了体温调节机制,进一步过高的体温,超过细胞特别是脑细胞能够耐受的程度,而出现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的功能失调症状,病因不除,会进一步加重造成全身一系列功能障碍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而,中暑的防治根本是首先除去高热源,改变高热环境影响,进行有效降温处理和促进人体紊乱功能恢复的治疗。这些措施得当,会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,可以不留后遗症。当然,贻误诊治也会造成严重后果。
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俗称,是由于供应脑组织的动脉血管发生了堵塞(缺血性)或破裂(出血性)所造成的脑实质的损害。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。中风的直接病因在血管,导致中风发作的常见因素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高血糖、冠心病等。而气温高热只能是诱因,解除高热对中风的缓解有利,但不会获得立竿见影的效果,还必须针对血管病变进行防治。
那么热中风是不是和中暑一样呢?
否!所谓“热中风”是指酷暑气温诱发的中风,在气候炎热情况下,老人出汗多,体内水分散失快,如不及时补充水分,常会因为血容量不足和血液黏稠度增高而诱发脑血管堵塞,导致缺血性脑中风。但它的病变实质还是脑血管病的改变,与中暑的病理改变是不同的,不可把中暑和热中风看作一回事,防治也应区别对待。
早期识别和处理参考
炎热夏天在家里或公共场所发现突然晕倒的危重者,该如何判断是中暑抑或是中风呢?又该如何处理?下列意见可供参考———
脱离高热环境这对中暑、热中风都是必须的,摆脱致病因素或诱发因素是首当其冲。
立即降温处理把病人移至凉爽的地方,就地取材给予物理降温,头部湿敷、冰袋、温水擦浴……
迅速补充水分以口服淡盐水为好,生理盐水更好,能静脉补液最好。
及早就医抢救边进行初步救护,边呼叫“120”,毕竟中暑中风都是重危急症,不可延误治疗。
初步辨识指征
年龄:青少年、特别是儿童容易中暑,中老年人多考虑中风;
体质:体弱多病的年轻人,孕产妇最容易患热射病(中暑),而有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冠心病史的人发生中风的几率极高;
症状表现:中暑体温极高,多在40℃以上,可能无汗,因体温调节衰竭;中风病人可大汗淋漓,体温不一定很高,主要是脱水血黏稠。
特殊情况:高温作业工人、坚持阳光下操练、站岗、集训的战士、运动员、学生容易中暑,而发生在情绪过于激动、吵架、暴怒之后的昏迷,尤其是老年人应多考虑是中风。
预防各有重点
在避暑降温的共同原则下,平时加强锻炼,增强体质和耐力,对预防中暑很有作用;预防中风则要及早防治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病。保持清淡饮食,坚持适当运动,忌酒戒烟,改掉坏脾气,善于自我心理调适,保持良好情绪等,对预防脑中风十分重要。
|